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
国有企业第二个层次的改革是在企业。我们要背水一战,把中国的制造业搞上去,这是对的。
第三个问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继续推进工业化并重 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这三个清单对我们下一步创业是重要的,第三产业有大量的个人从事服务工作,有服务性的企业,新企业不断出现,就便于开展结构调整了。第二个清单是权利清单,就是法律没有授权给你的不能做,法律授权给你的才能做,不然政府就违法。另外政府的宏观调控在某种程度上要起到集中引领、规划的作用,为了使将来怎样走、方向在哪里都定得清楚,我们对宏观调控的学习应该是经常性的。现在劳动力不好找,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10 年之后找不到保姆了。
定向调就是结构性调整,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有的放矢,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独立经营主要依靠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要起作用,董事会要起作用,还要有职业经理人。BartvanArk教授的这张图也告诉我们,未来的中国的经济增长,还是要靠TFP的增长。
另外,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现在申请专利的数据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申请专利数是很大了,但右边一个图表明全球专利收支排行榜,中国却没在里边,连个小国家都不如。最近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确实在回升,但这应该是一个短期的补库存现象。按照他的研究,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加,在未来10年后,中国经济的增速会降到3%以下。但是大家请注意,这几年,我们国家的投资在加大,每年都超过60万亿规模,但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贡献却在下降,消费在GDP的贡献在上升,大家不要忘了背后的故事是我们的投资规模是那么大。
我粗算了一下,1978年我们中国人口占全球四分之一,但中国的GDP份额只占全球的2.3%。这是一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所描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
那反过来,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TFP在下降。在我们面前,有多少头灰犀牛正在向我们冲来?!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搞宏观经济研究的。也告诉我们,一定要坚持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企业创新也确实应该是未来中国增长的一个重要部分。
左边的这张图告诉人们,一般在经济危机后3年到5年左右,TFP就开始回升,接着经济从危机中慢慢走出来。几年前世界银行的一些专家做了一些研究,发现2007年全球金融风暴后,世界经济的增长增速中轴在下移。但是,按照今天上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普雷斯科特所参与发明H-P滤波方法来计算,许多研究都发现,从2007年开始,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开始下行,这是一个改变不了的趋势了。大家看一下,从1952年到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了多少?没长多少。
这个图告诉我们什么?它告诉我们,经过四十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发展的大方向是对的。过去30多年,没有这么多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出现和和创新,会有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吗?目前,按照有关方面的统计,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就业的80%,工业产值的70%,外贸出口是80%以上,甚至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超过60%份额也来自民营部门。
这张图非常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只有中国社会的长期发展道路方向清楚了,企业家才会有信心做长期投资,才会进行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民间投资才会自然增长,中国经济才会真正走向稳定的和持续发展的轨道。
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确立的建设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这个改革大方向,推动我们中国的改革,那中国经济才会有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增长。这种情况能延续下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走,如何去杠杆,怎么保持一个平稳的增长,应该是我们中国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么大的规模的投资,还能继续加码吗? 再看下面这张图,单看2012年到2015年这三年之间,我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已经将近190万亿元,加上2016年的60万亿,最近这5年间,我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接近250万亿了,250万亿的投资才保持了6.7%的增速,我们才有五、六万亿的GDP的增量,这种模式能继续下去吗?从这几张图中我们就知道,我们国家的6.7%的GDP增速是如何来的了。我们先看一下这个图,我比较喜欢引用这个图,无论是讲制度经济学还是讲比较经济学,我都喜欢用这张图做开场白。说明我们经济靠这种模式增长所付的代价是越来越大。这两张图告诉我们,目前中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占的比重还没有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日本和其他国家高。
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讲的观点是,这种不计后果靠基建投资保增速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策略,会不断在从根本上积累中国经济的金融风险,且把风险越来越积累到银行业上。这说明,在科技创新在转化为生产方面,尽管这些年我们的政府、科研机构、大学投了大量的钱,发明申请专利数也很多,但是没有转化为企业创新,说明我们发明从科研到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方面还有很大问题。
这种情况下,讨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确实一个合适的话题。吴敬琏老师多年来一直呼吁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今天可以看看,如果目前这种增长方式继续下去,在未来我们面临着什么?近两年,大家都在谈论金融风险,谈论明斯基时刻,谈论灰犀牛。
在2014年提出来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发现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这想法很好。大家再看看他们制作的以下这张图: 根据全球的TFP的增长和变动来看,他们发现最近这几年发生的这场世界性的危机复苏比任何之前的复苏都困难得多。
实际上,我在2012年5月、8月和11月,曾在FT中文网上发表了三篇长文,就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的增速会下行,就讲出了这个意思。今天的话题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个话题非常有意思。在判断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有几点需要考虑。刘世锦主任和白重恩教授提出来要研讨我们国家目前企业的制度成本。
哪些企业的负债率高,没有钱研发,它的全要素劳动率就下降快、复苏难。去年我在东京做讲演,正好是津上俊哉先生给我做评论,当时我们就发现我们的对中国经济的判断比较一致,都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是个改变不了的趋势。
他们问了100多位企业家:你们觉得你们企业竞争最大的亮点什么?将近80%的企业家说还是科技创新方面的突破。在过去38年中,尤其是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中国制造业的产量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了,很多产品都是世界第一了,中国的科学技术、信息网络和制造业的水平也都达到了一个非常先进水平。
这说明我们只有科技创新突破,我们才能有未来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原因是今年我五月份我陪十几个中国企业家到德国参观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参观了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感触颇深,也产生了一些想法,故在这里谈一谈创新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前景。
在这种整体格局中,全社会还在加杠杆。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数字,到1978年,我们全国9.6亿人生产的GDP还只有3679亿元人民币,还没有现在的北京、上海交税多,还不到上海每年交税的一半。民营企业的发展了,民营企业的创新,中国经济才有可持续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做?那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已经下降了,要进一步进行逆周期的加大投资,采取进一步的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是不是现在还要靠更大规模的投资来确保中国经济的增长?去年11月我在东京的讲演中曾讲过,没有现在中国这么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还会有今天6.7%以上的经济增长吗?我们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到这几年连续三四年,我们全社会的固定资产完成额资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80%。
大家看一下,到2012年以后中国的到期银行利率已经超过了GDP增量了,到了2016年,我们中国13.8亿人生产的GDP的增量,还不了银行利息的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那我们是不是还继续靠大规模的基建投资来确保经济增速这种模式来继续前行呢?显然那是很危险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的三次市场化改革,导致了三次增长率上升,图像非常清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和外贸依存度目前已经很高,只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中才能理解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
而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还把这一点作为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绩来报。进入 韦森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经济改革 。